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精力不足。根据医学诊断标准(如DSM-5),抑郁症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三类表现:
一、核心情绪症状
情绪低落
患者常感到“空荡荡”或“绝望”,仿佛生活失去色彩。这种情绪并非因具体事件引发,而是长期笼罩在心头,甚至清晨醒来时尤为明显。
兴趣丧失
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如运动、社交、阅读)失去兴趣,即使被迫参与也难以产生愉悦感。例如,一位音乐爱好者可能突然觉得听歌、弹琴都变得索然无味。
快感缺失
难以从日常小事中获得满足感,如吃美食、晒太阳或收到礼物时,内心依然感到麻木。
二、躯体与认知症状
精力减退
即使未进行体力劳动,仍感到极度疲惫,仿佛“身体被掏空”。起床、洗漱等简单动作都可能成为负担。
睡眠障碍
约70%的患者会出现睡眠问题,表现为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且无法再入睡)或入睡困难。少数人则可能表现为嗜睡,但醒来后仍感疲惫。
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变差。例如,学生可能发现学习效率大幅下降,职场人士可能频繁犯错。
自我评价过低
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毫无希望”,甚至将微小错误归咎于自身。严重时可能产生自罪妄想,如认为自己“罪孽深重”。
三、行为与生理症状
行为迟缓
动作变得迟缓,反应变慢,甚至可能出现“木僵”状态(如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食欲与体重变化
约50%的患者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少数人则可能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导致体重增加。
自杀意念或行为
这是抑郁症危险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重复的思考死亡,制定自杀计划,甚至尝试实施。据统计,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抑郁症的特殊性
并非“矫情”或“想不开”: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减少)导致的生理疾病,而非单纯的心理问题。
症状需持续至少2周:若情绪低落仅持续数天,可能属于短暂的情绪波动,而非抑郁症。
伴随“晨重夜轻”规律:许多患者早晨情绪差,下午或傍晚略有缓解。
如何应对?
及时就医: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快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
社会支持:亲友的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避免指责患者“懒惰”或“矫情”。
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治疗,多数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若你或身边人出现类似症状,请记住:求助是勇敢的表现,而非软弱的象征。
温馨提示:山东省济南神安医院-济南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立三院专科联盟医院-济南市神安抑郁精神障碍研究院,是山东省一所集专业、科研为一体的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专科二级医院。医院在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癔病、癫痫、酒瘾、网瘾、戒瘾、多动症、抽动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顽固性失眠、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心理治疗在躁郁症全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识别自动化思维、制定行为... [详情]
心境稳定剂是躁郁症治疗的核心药物,其中锂盐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发挥抗躁... [详情]
躁郁症Ⅰ型以典型躁狂发作为诊断金标准,患者表现为持续1周以上的显著兴奋状态,伴随夸大观念、... [详情]
躁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及脑结构异常的多维度交互。遗传因素贡献率达60%-80%... [详情]
躁郁症,医学名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核心特征的精神疾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