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湿热重,我们在高温低压及高湿度的环境下,身体很难排出汗液,出汗后又很难蒸发,常常会出现导致脾虚。中医可以有效治疗体湿脾虚,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穴位。[详细]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详细]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详细]
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详细]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详细]
每个月的那几天,从下腹部痛至头痛、腰痛、呕吐等的症状都会一拥而至,给女性朋友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么,有什么治疗痛经的穴位吗?专家认为, 一个称为“三阴交”是女性病症中不可欠缺的穴位,还有内关穴也对痛经有一定的缓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