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澳抗”,就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它与乙型肝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详细]
乙肝的小三阳病毒以外的原因。患者是否长期饮酒,并且还是否并存其他影响肝脏的疾病,或者是长期使用一些影响肝脏的药物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详细]
在慢性乙肝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人们非常注重检测“两对半”,即对e抗原、表面抗原等的定性(即阳性或阴性)检测。定量监测表面抗原的多少(滴度水平),可用于监测病情、指导治疗。 [详细]
一项对e抗原阴性(小三阳)病人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结束后,表面抗原水平仍会继续下降,若降至一定水平,就可能出现表面抗原的清除(停药时的表面抗原清除率为3%,到第5年时,则达12.2%)。[详细]
表面抗原可反映肝内病毒水平众所周知,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若在急性期内不能将之彻底清除,则变为慢性HBV感染,病毒会一直留在体内,随时可能“作怪”。其中,位于肝细胞核内一个叫cccDNA的基因,正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版”,所有HBV均靠它复制出来。 [详细]
尽管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即所谓“澳抗阳性”,在检验报告单上hbsag为“+”号)没有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也基本正常,除了部分工作(如饮食服务、幼教保育人员)从业受限制外,其他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学习。但是,大多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肝组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八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