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陪读,效果如何
我们对小超有较高的期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现实作依据的。小超从小就聪明过人:未足两岁,背起唐诗来已是朗朗上口,3岁时,已熟背唐诗几十首;4岁那年,他的画作《公园的早晨》获得了一等奖;5岁那年,他代表所在的幼儿园参加了全市幼儿讲故事比赛,获得第一名,还上了电视。幼儿园里的老师个个都很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想不到,小超上了小学一年级,竟一下子变成一个“中游分子”。小超的父母研究来研究去,觉得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工作实在太忙,没时间去认真监督他、辅导他。为此,他们想到了我这个今年退休的姥姥。我一来正担心退休后终日无事可做,二来以前女儿小的时候,我因工作忙,对她的学习过问得很少,虽然女儿很懂事,从未怪罪过我这个当妈妈的,而且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我心中总觉得欠她点什么,现在有机会照顾她的儿子,就算是一种补偿吧,所以就很痛快地把这个任务接下来。我想,我虽不是教师出身,但至少是一个老牌的大学毕业生,退休前还在银行里当了好多年的部门主任,要管理、辅导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是“小菜一碟”。就这样,我刚刚结束了上班生涯,随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陪读姥姥”。小超的学校离我家不远。女儿怕我太累,星期一至五的中午,小超在学校寄膳和休息;下午放学后才由我接回自己家中,负责他的晚饭、督促和辅导他做作业、洗澡、睡觉等。星期六、星期日则由他父母接回他的家。在我这里,小超的学习和生活都被我安排得很紧凑、很规律,井井有条。每天下午四点半,我都会很准时地出现在学校的大门口,等着下课铃一响,马上进去把小超接走。我不允许小超再到操场“活动活动”,累还不说,弄得一身脏兮兮的,更是不可容忍。回家第一件事,是督促小超弹1小时钢琴。我觉得,他已上了一天的课,这1个小时既是休息,又能练习乐谱和指法,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我虽然对钢琴一窍不通,无法辅导他,但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督促他,不让他浪费时间。只要琴声一停,我就会嚷嚷:“小超,继续!”其实,小超对钢琴可以说是毫无兴趣,只是父母硬迫着要学的。这个时段,电视刚好有很多卡通节目,小超曾多次向我提出能不能让他每天看20分钟,我当然拒绝了。然后,他就会跟我讨价还价:15分钟怎样?10分钟怎样?5分钟怎样?我坚决地回答:“1分钟也不行!”在我看来,小超看电视,那些卡通、武打,只不过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而已。小超只好一天天极不情愿地去练琴。练完琴,接着便是晚饭时间和饭后洗澡。饭桌上,我会边吃边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会告诉他我们以前学习、生活的条件是如何艰苦,今天的孩子是多么幸福。鼓励他好好学习,才对得起大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小超听得很不耐烦,但我觉得我有责任教导他将来要成为一个正派的人、有用的人。现在虽然不可能完全听进去,但听一点算一点,等他长大了,一定会理解姥姥的这一片苦心。紧接着,是晚上的重头戏——做作业。我把桌子、椅子摆正,把课本、作业本、文具一一摆放好,让已洗得干干净净的小超开始做作业。我自己也搬了张凳子坐在旁边,一边拿着扇子替他赶蚊子,一边注视着他写的作业。写错了,及时给他指出和改正;写得不好,马上督促他擦掉重写。当然,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当他的顾问。每当小超遇到不懂的地方,碰到大大小小的难题,随时就可以问我,我可以立即给他解答。他要背书我陪着,他要喝水我随时给他端上,他作业做完了,我还得从头细细地给检查一遍。小超好动,作业写不了两三行,总要停下来,要不就是告诉我有关他学校里的一些小事,要不就是摸摸这,动动那。特别当我有事暂时离开一下时,他就会抓住机会从书包里偷偷摸出一些不知从哪弄来的小卡片、小纸片摆弄一番。的确没什么可以玩的了,他就把橡皮擦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把自动铅笔的笔芯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当然,如被我发现会立即遭到批评、制止并没收。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紧紧地盯着他,把他的这个坏习惯改正过来!然而,小超不掰橡皮擦、不折自动铅笔笔芯也有其他各种花招。比方说,口干了要喝水,喝了一杯又一杯;频频要上厕所,去了一次又一次;甚至是说肚子痛,必须要躺下休息一下;或有老师布置的事情不大清楚,要打电话问同学等等。花样甚多,真假难辨,有时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当这个“陪读姥姥”确实不易,折腾来折腾去,要完成一天的作业,至少要花上整整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碰上作业多的晚上,那就更紧张了。我几乎是不停嘴地在他旁边催促着:“快点写!”“集中精神,写好点!”可小超好像耳朵不办公,根本不理睬我,一点也不焦急,还是慢吞吞的。有时已经很晚了,看着小超频频打呵欠、十分疲惫的样子,又觉得他很可怜。于是,我又起了恻隐之心,明知不对,还是帮他一把。例如做数学时,让他一边抄题目,一边干脆把答案告诉他,让他直接填下去;做语文时,那些一个写十个二十个的,就索性模仿着他的笔迹,帮他写完算了。不过说实在,这种做法只是在夜太深了,才偶然为之。经过我这一番努力,小超的家庭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业写得很整齐,错误甚少。我想,我的一番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期中考试到了,我觉得这不单是考小超,也是考我这个“陪读姥姥”。公布成绩那天,我比小超还紧张得多。结果却令我很失望:语文、数学都是88分。我真想不通,我费了那么大的劲,为何却落得如此下场?不仅帮不了小超,好像还反而拉了他的后腿。难道,我真的连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辅导不了吗?医生点评:家长陪读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家长希望通过“陪读”来督促、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一万个不放心,担心他作业做得不对,写得不好,担心他做作业时不集中精神……于是,每当孩子做作业时就寸步不离地陪伴在孩子身旁。有些家长喜欢在旁唠唠叨叨,指手划脚,使孩子根本无法安静地做作业、思考问题;有些虽还懂得“安静”,但孩子一有不懂,即问即答,甚至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孩子方便,家长放心。关心孩子的学习无可非议,适当的辅导和监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奉陪到底的“家长陪读”方式并不可取。家长陪读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立即推给家长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易形成了对家长的依赖,不愿意独立思考,不愿意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这妨碍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旦家长不在身边,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寸步难行。将来长大了要步入社会,便会缺乏自立的能力。如果家长陪读发展到代笔完成作业,问题就更严重了。其实质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自己艰苦的付出,别人是永远代替不了的。自己不用功,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正如文中的小超,在姥姥的严格督促下,作业表面上看来有了很大进步:写得比较整齐了,错误也少了。但细想,按照姥姥的指导方式,小超虽然把做错的题目改正了,但没有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题目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必须这样纠正。所以,陪读姥姥的做法对提高小超的学习效果应该说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姥姥忽视了这一点,看似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很有条理,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但实际上是把孩子绷紧在一条弦上,没有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孩子有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得到真正的休息。其实,即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亦需适当穿插一些休息时间,因为孩子在精神疲劳的状况下学习,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考试分数虽然是评价孩子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应过分地看重卷面的分数。因为,现有考试的方法、方式所得到的卷面分数,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一个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是在考核书本知识时,不少学科是侧重于记忆的层次,忽视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同一学生,前后两次考试成绩相差几分,也并不能说明这个学生学习是进步了或退步了。两次试卷的难易、临场的发挥等等偶然的因素都会对分数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分数)的进步,也要关心孩子分数以外的进步。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判断一个孩子聪明与否,既不在于孩子会背多少唐诗、会弹多少乐曲,也不在于考试的成绩是否都100分。这些,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智能高低,而必须从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来加以衡量。(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36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