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磨”不成“器”
“文文是在全家人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我姐姐李静而立之年才生下文文,一家人都视之为掌上明珠。刚添孩子那阵,姐姐家境并不富裕,但对孩子吃的、穿的、玩的,花多少钱都舍得,生怕委屈了孩子。他们夫妻俩的生活却很简朴,内衣袜子什么的,都是在市场上购买批发价的。餐桌上,鸡大腿、鱼腩肉自然都落到孩子碗里,正如文文初中时在作文中描述的:爸爸吃鸡头、鱼头,津津有味;妈妈对鱼尾依依不舍;我对鸡腿情有独钟……“文文从小内向胆小,带她去公园玩儿,见到同龄小朋友捉迷藏,她很是开心,也想加入一起玩,但又不敢开口请求,于是就眼巴巴地乞望着爸妈。姐姐见状,立马就上前为她打开局面。姐姐说,孩子还小,何必让她为难呢?“文文上幼儿园了。有一天,她一回来就哭着说,幼儿园里有个叫小宝的小朋友,要换她最喜欢的玩具玩,她不肯,小宝就抢,还抓破了她的手。姐姐心疼了。第二天下午,她早早去幼儿园接孩子,虽见文文和小宝正玩得开心,但还是忍不住上前数落了小宝一顿。小宝经不住训斥,哭了。幼儿园的阿姨闻声赶来,语重心长地对姐姐说,孩子间的纠纷,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不要什么事都包揽代替,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姐姐却不以为然:孩子还小嘛。“文文上小学了。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组织的各项竞赛,姐姐姐夫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一心希望文文能考上名牌学府,将来能出人头地。就算苦一点,累一点,他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事无巨细都实行一包到底。姐姐每天下班就匆匆赶回家,准时烧菜做饭。招呼文文吃完饭后,就急急张罗她洗刷,然后把她推进房间,督促她做功课。洗碗、擦桌子、打扫卫生,姐姐从没让孩子动过手,就连孩子自己的衣裤,至今还是姐姐代劳。文文初一时,学校举办保护环境的爱心活动,组织学生上街义务劳动,清扫街道废弃物。姐姐心疼孩子,也跟着去了。她跟着文文满地搜寻垃圾,很快,文文的垃圾袋就装满了,第一个完成了任务。有同学问,阿姨,您怎么也来参加活动了?姐姐就自我解嘲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嘛。“一年前,因工作需要,姐夫从湖南调到广州,姐姐和文文自然也跟去了。初来乍到,文文也开始知道时髦了,不时地吵着衣裤要这个款式,鞋袜要那个品牌……姐姐咬咬牙给她置办,心想:孩子开始长成姑娘家了,爱漂亮是天性,只要学习好,值得!的确,文文还算争气,考进了市里一所重点初中。学校离家很远,孩子上学很辛苦,于是姐姐姐夫考虑让文文住校。这样一来,问题开始出现了:天气热,文文要把公用电风扇对准自己的床;宿舍轮值,她却不肯打开水、拖地、熄灯;个人用品丢三落四,常常找得心慌意乱;裤子上沾了月经血,洗不掉就扔掉了事;打饭要排队,饭菜不合口味,就干脆不吃;洗澡像是打仗,你抢我夺……一个学期下来,文文死活不肯住校了。望着孩子悲苦的面容,姐姐姐夫一筹莫展。最糟糕的是,文文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跌到了差生的行列,老师的投诉也不断增多,诸如不关心集体、同学关系处理不妥、自理能力差等。一直顺风顺水的文文这下可受不了了,她失去了以往的学习激情,终日闷闷不乐、不声不响、精神委靡,回到家后也不跟爸妈打招呼,径自躲进房间,或者呆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向来聪明伶俐的孩子变得木头木脑,没精打采。姐姐两口子伤心得直叹气,试着安慰文文,文文流着泪,半天才哽咽着说出一句话:‘爸爸妈妈,我没有信心了,我很累……’第二天,文文留下张字条,离家出走了。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全力帮助下,几乎崩溃的姐姐姐夫终于在湖南老家的火车站里找到了虚弱无助的文文,一家人抱头痛哭……”说完,李苹想听听我的分析意见。我说,文文一受到挫折,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用离家出走来躲避困境的做法固然不对。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像你姐姐那样“总要搀扶孩子走路”的家长而言,更需要反思一下。像文文这种备受呵护的孩子,通常有“一强三差”的特点:即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他们待人处事,往往惟我独尊,对人缺乏感激,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一遇到挫折,就显得束手无策,一败涂地。历史上也有前车之鉴:满族八旗先代,凭着游牧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金戈铁马、入主中原的辉煌时代。随后八旗子弟却在祖辈的荫庇下养尊处优,终日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最终一事无成。于是,八旗子弟成了“败家子”、“不肖子孙”的代名词。事实证明,孩子受到的保护越多,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差。故古人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说。挫折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挫折又能改弦更张,给人以教益,使人变得成熟、坚强,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从逆境中奋起。“不错,文文缺乏的正是这种承受挫折的能力。可是,家长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呢?”李苹频频点头称是。我继续说道,现代发达的西方世界就很推崇一种“挫折教育”。在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所培养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考入名牌大学,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其经验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英国冬天很冷,但这所中学不设暖气,冬天洗脸也得用冷水,刻意以此磨炼孩子。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其保育大纲明确规定3~6岁的孩子必须学会什么。每年,日本中小学校都会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在中国,近十多年来,许多家长甚至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惟有读书高”,而非常重要的心理和体格素质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在中国,从小对孩子过度呵护,“一切由父母代劳”的家庭比比皆是。有一项来自美、韩、法、英等国的调查表明,中国小学生每日在家的劳动时间最少,为0.2小时,仅为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因此,早有一些专家学者发起呼吁:让孩子适当感受一些不愉快或不舒服吧!动一动孩子的“奶酪”儿时的特权,必将铸成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对人缺乏感激、对己不克制的性格。孩子的“奶酪”,该动的时候一定要动,而且要煞有介事地动,让其习以为常,学会与人共享“奶酪”,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被群体认可和接受。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感受一下饥饿、寒冷和劳累 有苦难的生活经历的人,由于常与不幸和挫折打交道,所以具有较高的挫折耐受力,这种人往往能经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从而更易获得成功。对许多现在的孩子而言,吃要挑品种,穿要选款式,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饥寒、劳累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饿一饿、冻一冻、累一累,特别是要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家务活、清理个人卫生,并让其感到疲劳。一方面,既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其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念物力艰难”。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适时、适度地让孩子面临一些困难,如遭遇寒冷天气、挨雨淋、丢失或弄坏心爱的物品、遭别人欺负、独自去买东西等,试着让他独自面对困境,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开拓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毅力,掌握摆脱困境的方法。与此同时,也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在努力获得成功的同时,对困难乃至失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当批评和指责使孩子从小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怎么做才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比如,打骂人、乱拿别人的东西、糟蹋东西等是绝对不允许的,孩子犯了这类错误必须立刻制止,予以批评,并且给一定时间让其反省。只有这么做,才能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受到批评和指责是正常的。正确听取批评意见,对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今天可真是上了一堂课。我回去得跟姐姐好好谈谈。”雨停了,李苹含笑向我告别。(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5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