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也可“生病”
运动性哮喘 运动性哮喘又称运动诱发性哮喘,指在一定量运动后出现哮喘发作,大多数能自行缓解。多在运动后6~10分钟出现胸闷和喘息,胸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1小时左右可渐趋缓解。 运动致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有些人属于气道高反应性者,即这些人的气道系统对比较差的空气有点“过敏”,在运动时急促吸入的干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发生痉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一定量的运动后,热量的丢失造成气道温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而在低温下,组胺(一种内分泌物质)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加强而致支气管痉挛;其次运动本身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从而引发哮喘。此外,运动时水分的丢失造成支气管纤毛周围呈暂时性高渗状态,也会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在首次出现运动性哮喘后,大多数患者以后即使不进行运动也会发生哮喘,故认为运动只是哮喘的一种诱发因素。运动性哮喘患者一般不必“禁运”,但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先吸入舒喘灵喷雾剂(沙丁胺醇)2~3揿,一般可防其发作。 运动后血尿 有的健康人或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血尿,医学上称为运动后血尿。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仅能在显微镜下发现尿中有红细胞(镜下血尿),重者肉眼就可见到尿呈“洗肉水色”或血样。其原因系激烈运动时肾血管收缩,致肾脏血流量减少,氧供应暂时不足,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尿。肾脏淤血或轻微外伤也可能是引起血尿的原因。运动后血尿的特点为经休息后很快减轻或消失,若为肉眼血尿,通常在3~7天后转为镜下血尿乃至恢复正常。除血尿外,患者自觉良好,也无其他肾脏疾病的表现。 运动后血尿不须特殊治疗,可服些维生素C和芦丁以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运动性腹痛 有的人在进行运动时会出现一阵一阵的腹痛,这并不奇怪,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腹痛,多发生于青少年或初次参加运动的人。 运动所致的腹痛,多在晨间跑步或打球等剧烈运动数分钟后始发生,停止运动后疼痛多能缓解或消失。若紧接着再运动,疼痛可能重复出现。疼痛部位不定,性质多为隐痛,亦偶有痉挛性绞痛者。 运动性腹痛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归纳各家推论有:①由于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立即投入剧烈的运动,使腹腔内脏器或腹壁肌肉不能适应,导致胃肠机能失调发生痉挛;②运动时骨骼肌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相应减少遂引起腹痛;③运动时呼吸加快,从事呼吸运动的肋间肌、膈肌频繁收缩而出现痉挛致上腹疼痛;④晨间空腹运动,胃酸及吸入胃的冷空气产生刺激,使胃痉挛而致上腹痛;⑤夜间积存的粪便刺激乙状结肠而致左下腹痛。 若出现了运动性腹痛不必惊慌,可减少运动量,循序渐进掌握自己能适应的程度。一般运动性腹痛在停止运动后即告缓解,严重者可服阿托品片治疗。 运动后猝死 公元前490年,希腊的一位士兵斐德匹第斯为传递胜利消息,从马拉松不停顿地跑到雅典,全程42195米,报捷后突然倒地死去,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由来。而这名战士的死因,是由于“重力休克”和致命性心律紊乱而导致的“运动后猝死”。 人们在跑步时,把下肢的血液及时送回心脏的一部分力量来自腿部的肌肉收缩,挤压血管使血液回流。若快跑后急骤停步,腿部肌肉放松,失去挤压能力,因重力(地心吸引力)的作用,致使回心血量减少,使大脑暂时性缺血而晕倒,同时还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由于它是由重力引起的,所以称为“重力休克”。 剧烈运动后骤停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因心室纤颤而致命。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人体各器官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使心率异常加快、血压急剧上升。突然停止运动,其他器官对肾上腺素的需求减少,致使血中含量增加,大量肾上腺素作用于本来已经超常运转的心脏,会使心肌收缩过度,发生心室纤颤而致命。因此,剧烈运动后不要“急刹车”,应缓缓减速再停。(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9-01-28 10:07:4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