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婴幼儿型内斜视常有家族史,但遗传规律尚待探讨。报道单卵双生斜视发生率为81.2%,双卵双生为8.9%。发现16%婴幼儿型内斜视患儿的父母立体视锐度下降,而非斜视患儿的父母仅2%有立体视锐度低下。[详细]
周期性内斜视可能与大脑优势的变更有关。表现为患者不特别选用某只手。这些现象可能表明大脑半球一侧的活动并非始终对另一侧保持优势,此种学说未被多数学者证明。[详细]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详细]
俗称斗鸡眼,指眼位向内偏斜,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在出生12个月内发生的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常伴有中高度远视。[详细]
术后调节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包括远视加重、矫正延迟和体视差等。[详细]
正常人的双眼注视同一物体,物体分别在两眼视网膜处成像,并且在大脑视中枢重叠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体,但是患有内斜视的患者,他们双眼单视在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却是偏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