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不是沙引起的
谁是沙眼的真凶?引起沙眼的罪魁祸首既不是风沙,也不是细菌,更不是病毒,沙眼衣原体才是它的“庐山真面目”。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患沙眼后,患者的睑结膜表面,尤其是上睑结膜,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砂粒,故名沙眼,中医称为粟疮。沙眼为什么仍“青睐”儿童?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同“红眼病”一样,是通过接触传播,一般是通过手的接触和水的传播。随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卫生状况的显著改善,已经能够对它进行有效的预防。但儿童和青少年常常由于不注意卫生或缺乏保健意识,如用脏手揉眼、同患病的小朋友或同学密切接触,共用毛巾、脸盆等等,仍易患病。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因眼部不适,痒感或干燥感而经常眨眼、搓眼,造成眼分泌物增多、睑结膜乳头形成、滤泡增生等急性发病过程,而后是慢性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对沙眼为什么不能掉以轻心?有人说,“中国人十有九沙,没什么可怕”、“沙眼只不过是一种结膜炎,是眼科的小病”,这些看法是不对的。沙眼虽然急性期愈合后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也不会影响视力,但若是反复感染,便有可能出现危害视力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混浊、上睑下垂、慢性泪囊炎等。前三种后遗症,若严重发展均可造成失明,而后三者也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有时把普通的慢性结膜炎误认为是沙眼,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首先,尽管一些慢性结膜炎很难治愈,但大多数并无严重并发症。而且最重要的是,慢性结膜炎不同于沙眼,它没有传染性。如何防治沙眼?由于沙眼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眼病,因此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接触传染源,改善及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和帮助孩子们做到这一点。如教育孩子不要与人共用毛巾、脸盆等;同患了沙眼的小朋友或同学相处时不要过于亲密;患了沙眼不要随便用手揉眼,等等。治疗上有局部点眼药水、全身用药及对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手术治疗。用药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选药、规则用药,并持之以恒。在临床上经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坚持点眼药水,为什么总不见好呢?”这时首先要看选药是否正确。滴眼液有很多种,但治疗沙眼常用的有利福平、金霉素、磺胺类等滴眼液,或者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等眼膏。严重的或急性期的沙眼,除上述的眼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还有的家长问道,“我的孩子选药是对的,但怎么滴了三个星期还不见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疗程的问题。用上述滴眼液治疗沙眼,每天点眼药水4~6次,一个疗程最少10~12周。而需全身用药者,一般疗程为3~4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疗程不够而影响疗效。尤其是儿童,更难做到坚持用药,这是造成沙眼不愈、加重,甚至传播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坚持用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旦中断,就会前功尽弃。还有些家长喜欢一次给孩子滴很多眼药水,觉得滴得越多疗效越好,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眼睛的结膜囊内一般只能存留1~2滴液体,滴得太多只能是浪费,更不会提高疗效。只要规则用药,一天滴眼4~6次,一次1~2滴,坚持10~12周,一定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4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