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耳道,炎症多多
游泳引起的外耳道炎放暑假了,9岁的彬彬总算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可这天彬彬游泳回来后,感觉耳朵里进了水,听不清声音,他便用一根小火柴棒在耳朵里掏。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起来,整个耳朵都痛起来,还有少许清液从耳朵里流出来。妈妈急坏了,赶紧带着彬彬去医院就诊。经医生检查,发现彬彬耳道充血、肿胀,外耳腔变窄,鼓膜轻度充血,诊断为外耳道炎。医生点评:游泳时耳道进水是外耳道炎的常见病因。耳道进水后,皮肤变潮湿,上皮软化,角质层被破坏,另外也改变了耳道皮肤pH值,从偏酸性转为碱性,大大降低了耳道的抵抗力。加之挖耳,损伤了耳道皮肤,使微生物易于侵入,从而导致外耳道发生炎症。耳道进水后,可用同侧的手牵拉耳廓,头偏向下,用同侧下肢单足站立,跳动数次,耳内的水自会流出,耳道慢慢干燥。或用消毒棉签轻轻搽净即可。千万不要用火柴棒等去掏挖耳朵,那样很容易损伤外耳皮肤,使外耳道炎更易发生。引起外耳道炎的原因很多,除游泳外,还有洗头,洗澡;中耳炎分泌物的持续刺激;挖耳致外耳道上皮损伤等等。在上述诱因下,出现耳痛、灼热,甚至有少量液体流出时,要警惕外耳道炎症的发生,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给予清洁耳道,滴耳液,理疗,口服抗生素等治疗,一般数天就会痊愈。治愈后,家长要教育孩子保持耳道干燥,尽量避免使水进入耳内,禁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挖耳朵,有慢性中耳炎者要控制感染。挖耳挖来外耳道疖东仔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耳朵痛,尤其在张口、咀嚼时疼痛更剧烈,甚至影响了吃饭和睡眠。而且老感觉耳朵里闷闷的,听力也有所下降。妈妈带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外耳道充血肿胀,使鼓膜不能窥,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有牵拉痛,耳屏压痛,而且外耳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诊断为外耳道疖。东仔的妈妈很纳闷,好好的怎么会长外耳道疖呢?原来东仔平时总喜欢拿火柴棒掏自己的耳朵,在学校里还喜欢跟小朋友互相掏耳朵,有段时间他觉得耳朵有些痛,也没在意,没想到现在发展成了外耳道疖。医生点评: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挖耳是常见诱因。挖耳直接损伤耳道表皮,微生物乘虚而入,使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发生疖肿。由于耳道皮肤与其下面的软骨膜贴得较紧,炎性肿胀无扩展余地,因此引起的耳痛非常剧烈,会影响进食和睡眠。外耳道疖的治疗,一般是给予静滴抗生素,外敷药膏,等疖肿成熟后,再做切开排脓引流,数天后就可治愈。家长切不可自行给孩子挑破疖肿,因为未成熟的疖肿切开后,会使感染扩散,甚至引起软骨膜炎。家长应教育孩子平时不要养成挖耳的习惯。耳道痒,或有不适时,可用75%酒精或硼酸溶液,保持局部皮肤清洁。躺着喂奶,宝宝易患中耳炎阿慧新添了小宝宝,沉浸在做母亲的喜悦中,全家人都很高兴。但两个月前宝宝却因感冒未及时治疗,而染上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两个小耳朵里都有脓液流出,可把阿慧给心疼坏了。医生给宝宝用双氧水做了耳道清洗,抗生素滴耳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几天后宝宝的耳朵就没有脓液流出了,阿慧总算松了口气。但没想才过几天,宝宝的双耳又不明原因开始流脓,就这样反复了两三次。阿慧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医生耐心地询问病史,当问及宝宝吃奶情况时,阿慧承认自己由于奶水不足,使用人工喂奶,而且经常让宝宝躺着,用奶瓶喂奶。这下真相大白了,这便是宝宝中耳炎反复不愈的原因所在。医生点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而且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婴幼儿的喂奶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中耳感染。这与婴幼儿咽鼓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中耳腔有一咽鼓管通向鼻咽部,当吞咽、打哈欠时此管开放,婴幼儿的咽鼓管短而宽,较成人的平直,位置比较低,平躺喂奶时,容易发生逆奶,逆奶的奶液经咽鼓管入中耳腔而引发中耳炎,这就是宝宝的中耳炎反复不愈的原因。因此,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最好取坐位喂奶。喂完奶后不应立即平躺,而是休息片刻后,将小儿头、背扶起,轻拍背部,将吞入胃内的气体排出,以免发生逆奶。平躺时也应该是头和上身取略高位。阿慧按照医生的指导,纠正了喂奶姿势,并给宝宝局部用药,坚持治疗3~4周后,宝宝的中耳炎终于痊愈了。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5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