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能消愁吗?
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在工作之余小酌一两杯,既舒筋活血又解除疲劳,何乐而不为?此外,亲人团圆、朋友相聚,“无酒不成席”,有酒助兴,既添加了热闹的气氛又增进了亲情和友情。“赌钱把人情推远了,喝酒把朋友拉近了”。小量饮酒无可非议,何况许多研究还证明,每天小量的喝些红葡萄酒对身体还有益处,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的硬化呢。 确实,“饮酒能消愁”,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酒精入肚之后,很快就被胃肠吸收,由血液进入大脑,对大脑立刻产生一种犹如麻醉剂似的抑制作用。它首先抑制高级的神经中枢。我们知道,大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起控制作用。一旦高级神经中枢的这种控制作用减弱,饮酒者的精神活动范围就大为缩小,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就主导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常举止轻率随便,没有顾忌;缺乏任何现实根据地愈加自信;疲乏感消失,感到精力充沛,加上在理智和道德方面责任感的束缚解除,他们很容易感到莫名其妙的喜悦和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平时的烦恼、紧张、羞愧等情绪自然也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醉汉都是兴高采烈的。有些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减弱,那些平时被压抑的、潜藏在内心的个人情绪特点在酒精的诱发下就可能显露出来。于是,他们就可能陷入到狂喜、暴怒、悲痛、绝望等情绪中。这时,他们很容易被区区小事激怒甚至痛哭流涕。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借酒消愁的人,从情绪上可以得到暂时的宽解。但是,饮酒却不能自制,导致酒精依赖,就是百害而无一利了,长久下去必将坠入疾病的深渊。 酒精依赖者们嗜酒如命,“见了酒就走不动道”。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会逐渐发生变化:工作不负责 任,玩忽职守;自尊心丧失殆尽(原先正直淳朴的人也可能为了杯中之物而撒谎、偷窃、欺诈);自私自利,不顾他人,连家庭也不顾;好自我吹嘘,自鸣得意;情绪不稳定,动辄与人争吵不休。 同时,他们的记忆力大大减退,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转眼就能忘得干干净净。为了填补记忆中的空白,他们会编造出一套“事实”,说得有鼻子有眼,给人以“撒谎”的印象。其实,他们真的确信自己所说之事为真。这是记忆力明显被损害的表现。 酒精中毒者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尤以幻听、幻视为多见。病人会听到有人说他的坏话,会看见生动逼真的幻象。有时,他们见到的幻象十分可怕,比如见到满地的毒蛇蠕动,满墙的蜈蚣爬行,满屋的狐狸乱窜……为此,病人极度恐惧、呼喊躁闹。有的病人还出现触幻觉,感到身上被通了电,电流在体里窜来窜去,麻酥酥地,十分难受,并由此而推断有人加害于他…… 慢性酒精中毒的病人性功能减退,而酒后又性欲亢进,加上此时缺乏温情,行为鲁莽,使妻子感到憎恶。妻子若对酒醉丈夫的要求略微表示勉强,就会招来一场醋海风波。醉汉那无法遏制的、毫不自省的愤怒、猜疑、嫉妒会一起发泄出来,演出一场不顾后果的野蛮剧。次日清醒后,他又会不断地请求妻子宽恕,但猜疑未去,且与日俱增。最终,在未饮酒时猜疑和嫉妒也不消失,导致病人产生病态型的嫉妒妄想,时常跟踪监视、威胁殴打妻子。 除了精神症状外,长期嗜酒还会损害中毒者的心脏、肝脏、肾脏,造成慢性胃炎,并导致多种维生素缺乏等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的病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劝酒”似乎成了我国的文化。不喝不行,喝少了也不行,非要把对方灌醉,吐得昏天黑地,他(她)才肯罢休。其实,“劝酒”出于这两种动机:其一,出于一片热情,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其二,故意使坏,恶作剧,非看对方出洋相不可,或者平时两人有过节,趁“劝酒”之机“报仇”。 据调查,不少人染上嗜酒如命的癖好,可能源于其家庭不睦、婚姻不幸、事业不顺、人事不和等,在现实生活中受挫,于是他们躲进杯中以求解脱。可见,要戒除酒瘾,还应从解决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着手,才能收到实效。[详细]
2008-10-29 09:30:2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