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让心脏蒙冤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有应酬,每次都少不了推杯换盏,吞云吐雾。看到周围有的同事、朋友因为冠心病、心绞痛引起心肌梗死而英年早逝,所以虽然没有任何效果,在感到胸痛的时候他还是经常服用一些预防冠心病的药物,如心痛定、阿司匹林等以防万一。可就在前一段时间,老张突然感到吃东西时难以下咽,而且吞咽食物时还感到胸骨的疼痛更加剧烈了,以至于食欲减退、精神不佳,在一个月内竟然瘦了十几斤,工作也没有了以前的干劲。经过胃镜检查,老张被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并伴有食管狭窄,进行了相关治疗后,令老张感到十分奇怪的是,不但吞咽困难的症状缓解了,而且多年困扰他的胸骨后疼痛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找到那个治好自己的病的医生请教,老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根本不是什么心脏病,胸骨后疼痛就是反流性食管炎这个罪魁祸首引起的,所以治好了它,胸骨后也就不疼了。 临床上类似老张这样的病人很多,随着心脏病的知识普及,很多人都知道,胸部的疼痛往往是心脏病的一个信号,于是到心内科就诊。但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50%被疑为心绞痛的胸痛病人是由食管的病变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膜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反酸、反胃等,可并发食管消化性溃疡或狭窄,甚至癌变。患者经常会由于发现不及时而导致延误治疗,最终造成癌变等不可挽回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成年人群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大约是20%左右,在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中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约为5%,由此看来该病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正常人在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食管在此处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食管下端括约肌好比一个富有弹性的橡皮筋,在进食后可以像扎口袋一样把胃的上口封闭,这样就起到了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的作用。有时正常人可出现生理性食管反流,但由于反流可立即引起食管蠕动,反流到食管的胃内容物很快就像挤牙膏一样被有效地清除,反流物和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很短暂,所以食管黏膜不会受到破坏。那么,反流性食管炎是怎样发生的呢?原来,在长期饮酒、吸烟等情况下,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橡皮筋失去了应有的弹性,这时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进入食管,反流物的量以及反流物和食管接触的时间都明显增加了,其中的胃酸与胃蛋白酶是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因素。食管黏膜在受到反流物的长期侵蚀后就会水肿、充血,甚至出现溃疡。此外,胆汁的反流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所含的胆酸和胰酶同样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发作可继发穿透性边界溃疡或同时伴有食管周围炎,食管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神经受到刺激,于是病人就会感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是减少胃酸,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的状态,增强食管的清除力,加快胃的排空,从而避免反流物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常用药物是奥美拉唑和西沙比利,前者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物的酸度。后者可以促进食管蠕动、改善胃和十二指肠排空,还能提高食管括约肌的压力,以加强对反流物的屏障作用,好比恢复了橡皮筋的弹性。两者的共同缺点是,近期疗效相当满意,但停药后反流性食管炎极易复发。这两种药物还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奥美拉唑可以导致头痛、腹泻、甚至转氨酶升高等,而且该药对于胃酸缺乏,主要是胆汁反流的病人就无能为力了。西沙利可引起肠鸣和稀便,不利于长期维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复发率较高,据统计,内科治疗的半年复发率在35%以上。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近来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少量吸烟、过饱食物、甜食和咖啡是低危因素;肥胖是中危因素;大量吸烟、饮酒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另外,消化性溃疡、腹部的手术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氨茶碱、安定、吗啡等都和该病的发生有关。老张平素烟酒过量,所以患这个病也并不奇怪。而在胸痛时他又盲目服用阿司匹林,该药有胃肠道刺激性,对消化道黏膜易造成损伤,这好比是火上浇油,正好加重了食管黏膜的损害,最终导致了食管狭窄的严重后果。目前对该病的防治措施是相当有效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减轻体重和避免盲目服药都可以收到满意的预防效果。另外,睡眠时抬高床头约15~20厘米,也是减少胃内容物返流的一个好办法。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患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要及时复查,因为该病反复发作很可能会导致食管癌,危及生命。了解自己病情的详细情况后老张心中暗暗庆幸,多亏发现还不算晚,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过以后可要离烟酒远一点了,否则这个讨厌的疾病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所以中年人如有顽固性胸骨后疼痛,不要总是习惯想到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在针对冠心病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不妨查查食管。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3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