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
这时候,路过一家大超市,已经走出了50米远,牛牛忽然停下来,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吃加力加。”梁姐看看表说:“回家就吃晚饭了,牛牛不是答应过妈妈饭前不吃零食的吗?”牛牛不买账:“不嘛,我就要现在买。”也许是看到我在旁边,梁姐不想多纠缠,便掏出五元钱给牛牛:“快去吧。”牛牛却没有接钱:“今天要妈妈陪我去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忘了吗?”“以前都是我自己去买的,今天就要妈妈买。”“妈妈要陪阿姨说话。把阿姨一个人留在这儿多不礼貌啊。”“不,就要妈妈去。”“这么大孩子了,还要妈妈陪着买零食,多羞啊。”“不!”牛牛紧紧地纂着妈妈的手。梁姐沉下脸,不再说话,用力甩开牛牛的手,转身就朝回家方向走。牛牛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泪珠儿簌簌掉下来。梁姐连头也不回一下,继续向前走。我急了,连忙拉起牛牛的小手:“走,阿姨带你进去买。”梁姐一听这话,马上转回来,拦住我说:“不行,牛牛必须自己去买,不买就不能吃。我们走!”说完就拉起我走开。突然牛牛跑到我们的前面,“扑通”一声就躺在满是灰尘的地上,一边哭一边左右打滚,衣服上弄得全是泥巴。这一下子,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把目光投过来。我忙弯下腰去拉他,又被梁姐制止:“别管他,我们走!”这时,牛牛忽然迅速爬起来,冲到我们身前,用满是泥土的小手抱住梁姐的一只胳膊,使劲掐了一下。我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梁姐抓住牛牛的小手,对着他的掌心狠狠打了一下,牛牛的哭声立即提高了八度,脸蛋憋得通红。我实在按捺不住了,要自己去给牛牛买加力加。梁姐再一次拦住我:“牛牛必须自己去买。”然后又丢下牛牛和我向前走。我心疼地说:“对孩子何必这么认真呢!”梁姐边走边说:“孩子不讲道理的时候,千万不能让他得逞。”走了几步,听见身后的牛牛大喊了一声:“妈——妈——”梁姐停住脚步,走回去,重新拿出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牛牛终于接过了钱,抹了一下眼泪,又想起来一句:“那我今天要吃大包的!”梁姐点点头牛牛这才走进了超市。小家伙,总算争取到一点胜利。这场发生在大街上的持久战足足持续了半个小时,我紧张的心也放松下来,“梁姐,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耐心呢!”梁姐说:“小孩的蛮横就是父母一次次放纵出来的。如果你迁就他一次无礼的要求,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长了,父母的话就丧失了威信,小孩就以为自己想要的一定会得到。”“是啊,”我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娇气专横的坏毛病,以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别人都围着他转。”这时候,牛牛抱着一大包加力加出来了,脸上的泪痕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梁姐问他:“牛牛刚才做得对不对?”牛牛小声说:“不对。”梁姐说:“但是最后牛牛还是自己去买了,所以妈妈还是要表扬你。”我忙接着说:“牛牛真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啊。”与梁姐的一次偶遇真让我这个大姑娘长了见识,没想到当妈妈还有这么多的学问,而且,让我感觉到当一个好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医生点评: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的任性、耍赖感到束手无策,纵容也不是,打骂呵斥也不是。文中梁姐的行为无疑给苦恼的父母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是一个处理儿童问题的典型的、正确的方法。对于孩子的任性行为,有的父母会进行斥责甚至打骂,可孩子却哭闹得更凶,逆反心理更重;有的父母则因当着客人的面不好意思打骂孩子,于是孩子发脾气、耍赖也不得不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两种方法的教育效果都不好。因为不论是责骂也好,迁就也好,其实质都是变相地对孩子的任性、发脾气给予过多的关注,这其实是间接地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会把哭闹当成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长期如此,父母就难以管教孩子了。那么,对孩子耍赖究竟该怎么办呢?像梁姐那样置之不理,也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其实是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故意忽视”原理。“故意忽视”是心理学中行为矫正的方法之一,是指对个体的某种行为采取有计划的或故意的忽略,从而使这种行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把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即对待孩子的“耍赖”就是要不予理睬,不管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因为孩子发脾气是想扩大声势,引起你的注意,你总是不理睬他,他会慢慢意识到哭闹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为好。所以,当父母的一定要沉得住气,当孩子耍赖时要装作没看见一样,只管去做自己的事。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绝不让步。有的父母平时给孩子讲道理,但是,在自己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的时候,尤其是当孩子耍赖的时候,就放弃了这个原则,听之任之,于是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把哭闹当成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长了,父母的话就失去了威信,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驯服。梁姐对于牛牛的无理要求坚决不让步,这样既树立了威信,又使孩子明白不能靠耍赖争取胜利。当牛牛不再哭闹时,梁姐又“不计前嫌”,耐心地给牛牛讲道理,指出牛牛做得不对的地方,并且当牛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还对他的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买大袋的加力加),这是许多家长难以做到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门艺术,采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树立家长威信、消除孩子任性专横的毛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愿本文这一故事会对天下的父母们有所启发。(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详细]
2008-06-05 18:06:41更新